根据《昆明市晋宁区人大常委会2019年度监督工作计划》,8月28日,晋宁区人大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市、区人大代表组成视察组实地查看了昆阳街道旧寨石牌村和二街镇鲁黑村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9月29日,晋宁区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晋宁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情况视察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会议认为近年来,晋宁区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依托“三圈层一线五特色”乡村振兴发展定位,以完善晋宁乡村振兴规划、机制为引领;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十镇百村”示范创建;补齐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三块短板,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对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取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结合工作中存在问题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
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重视不够,统筹协调不力。全国、省、市开展乡村振兴、“十镇百村”示范创建等工作以来,我区目前还未能成立相应工作领导小组,未能形成全区一盘棋的工作合力,各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对项目土地、资金统筹、产业调整、人才培养等工作缺乏有力的统筹协调机构。
二是储备不足,部门职责不清。部分乡(镇、街道)、村对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还存在站位不高,认识不到位。在项目包装、亮点提升、特色总结工作方面还存在差距,导致好项目、特色项目储备数量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全区乡村振兴项目申报工作。晋宁区政府虽已印发了《晋宁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及八个专项规划(方案),但规划存在部门工作职责不清、操作性不强、指导性不明确,对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推进没能形成合力,导致部分乡(镇、街道)示范村规划建设工作滞后。
三是产业不强,发展后劲乏力。全区蔬菜、花卉产业是“三农”工作的主要支撑,但在具体实施的市、区及乡村振兴项目中,以产业促发展,促增收及带动全区产业示范作用不够明显,一定程度上不具备推广示范作用,而是侧重于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上,产业支撑发展后劲乏力。
四是宣传面窄,群众参与率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利实现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我国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又一次革命。各级各部门对有关政策、经验和部分地区的成功做法宣传不到位,群众知晓率低,认识不到位,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不高。
代表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是高位统筹,高度重视。成立区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夯实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机制,统筹全区各部门力量、整合涉农项目土地和资金、落实保障措施。抓好一个省级、两个市级和8个区级乡村振兴项目所需土地的整理上报工作,由区自然资源局按照轻重缓急原则做好统筹工作。同时各部门和乡(镇、街道)要按照工作职责层层抓好工作落实、抓出工作特色亮点。
二是落实规划,抓好储备。抓紧落实《晋宁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及八个专项规划(方案),由区委农办(区农业农村局)牵头统筹负责,相关部门具体主抓,各级各部门密切协同配合,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等重点方面,进一步细化规划、细化指标,细化责任、列出分阶段(年度)工作重点等。同时指导好乡(镇、街道)提前做好示范项目的储备工作,分步、有序推进全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三是转型升级,做强产业。依托晋宁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和入榜云南“一县一业”示范县这一契机,着力打造和引进一批蔬菜、花卉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社,引领产业升级,全面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紧紧围绕主体培育、品牌建设、科研发展和物联网示范基地和网络销售等六大工程建设,拉动蔬菜、花卉品质提档升格,延伸产业链,推动现代观光农业发展,实现晋宁“农旅融合”,做强乡村振兴产业。如:昆阳旧寨石牌村可走“一产三产”融合的致富路,形成公司+农户运作模式;二街鲁黑要发挥古木成林,产业成片,人民勤劳朴实的三大优势;突出夯土墙建筑、产业集中规模、“旅、观、住”体验三大特色,走出一条三产带动一产,一产促三产的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之路。
(四)加大宣传,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主要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区、乡(镇、街道)、村三级首先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宣传栏等媒体做好宣传、动员群众共同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民风提升、产业发展等各项乡村振兴工作,进一步营造村干部、党员带头,全民参与、户户出力的大好局面。